已满十八点此进入射精网站_满十八崴按此进入秘密通_大象传媒满十八勿扰入品

广东自主创新助发展方式转变纪实:从配角到主角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广东自主创新助发展方式转变纪实:从配角到主角

        南粤春来早,木棉红似火。日前记者到珠三角采访,处处强烈感受到广东经济从制造向创造转变的澎湃春潮:在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下,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壮大,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双双提升!

        “广东的科技工作已由原来的配角变为主角,科技部门已从演员变为执行导演。”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的这一切身感受,正是这一历史性转变的生动写照。

        科技唱主角,数据看跨越。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全省研发经费支出从2005年的249.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00亿元,年均增长26.2%;研发人才队伍规模跃居全国第一,全省研发人员从2005年的12.21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32万人,年均增长23.1%;“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专利申请、授权总量居全国第一,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在2009年首次同时跃居全国第一;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八年高居全国榜首,申请量占全国的近一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2005年的1.2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万亿元,年均增长20.1%;科技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广东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已由全国第三位升至第二位,创新经济(310358,基金吧)绩效和创新环境等多项分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跳出科技抓科技

        建言献策当参谋,联动上下做推手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创造经济奇迹的“三来一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珠三角模式,进入“十一五”碰到日益坚硬的“天花板”:简单加工、贴牌仿制的低端制造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难以为继,“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增长在资源、环境的双重制约下步履维艰。

        国际金融危机的巨浪,更使珠三角模式的短板暴露无遗:没有“头脑”和“心脏”的贴牌企业纷纷“沉没”,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端产业风光不再。

        金融危机冲击之危,倒逼自主创新之机。广东省委、省政府把加快自主创新作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战略,吹响集结号:科技创新要从配角变为主角,科技部门要从演员变为执行导演!

        响鼓不怕重槌敲。“科技部门要乘势而上、不辱使命,务必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这场硬仗中当好主力军。”在科技战线上潜心奋战了10多年的李兴华迅速向全省科技系统传达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快手出良策,当好参谋。一份份富有前瞻性、针对性的建议及时递交给省委、省政府,《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关于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相继出台;省政府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政策联席会议制度开始实施,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政策指南落地开花。

        联动上下左右,做好执行导演。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省科技厅主动加强与相关部委的沟通联系,集聚国家科技资源,推动广东省与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和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加强省市科技联动,实施全省科技形势分析会制度,促进各地区科技部门的沟通合作……

        与此同时,广东省科技厅跳出科技抓科技、敢为人先抓科技,大胆创新项目组织形式、产学研合作方式和海外人才引进模式,使科技工作快速融入经济主战场,在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硬仗中大显身手。

        创新项目组织形式

        由点到面推动专业镇整体转型,从点到线引领产业升级

        3月16日上午,记者赶到美的集团的大本营全省百强镇中排名前六的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采访,目睹了广东工业设计城的风采。

        虽然刚满两周岁,记者已经看到了设计城的美好未来:自2009年初至今已引进知名设计企业50多家,来自海内外的设计师超过600人;完成设计方案2000多件,成交1000多件,申请专利205项,荣获德国红点奖9次;设计产值已达1亿元,直接拉动经济增长100亿元……

        “到2015年,我们将在2.8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内,完成国家工业设计实验室、研究生院等9大配套项目,实现产值100亿元。”北滘镇经济促进局局长霍炳超自信地说,“届时,工业强镇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智造北滘、魅力小镇”!”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广东涌现出数百个产业集中、特色鲜明的镇级经济实体。“在专业镇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们改变过去扶持单个企业的做法,提出了”规划引导、科技支撑、整体转型”的思路。”李兴华告诉记者。截至2010年底,专业镇已搭建公共技术创新平台196个,转化成果30684项,产值17.54亿元;309个省级专业镇从低端转向高端,经济总规模突破1.2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8%。

        专业镇的转型是“从点到面”,产业的升级是“从点到线”。如何把单个项目串起来?广东省科技厅的做法是:从2007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把与产业相关的高校院所和骨干企业结成技术创新联盟,找出需要攻克的关键共性技术,制定研发路径,之后明确分工、协作攻关。

        据介绍,目前广东省已制定实施了32个产业技术路线图,覆盖了主要的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科技服务业。其中,LED产业技术路线图实施不到两年,就攻克多项核心技术,产值突破800亿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跃居全国之首。

        创新产学研合作方式

        从单个合作到省部、省院高端对接,产学研深度融合

        “这是我们在这里开发的各种自动化新设备:把效率提高了十几倍的高速木工加工机、取代进口的LED芯片检测与分选设备、自主研发的RFID全自动封装生产线……”在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的一楼展厅里,华中科技大学博导、工研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如数家珍。

        建于2007年5月的工研院,至今已为机械、电子、汽车、玩具、纺织等行业的近2000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创造经济效益 10亿多元;同时,该院还与当地企业合作,孵化出7家高科技企业,实现经济效益近亿元。

        华中科技大学在东莞的延伸,是广东省开展省部、省院合作的一个缩影。据李兴华介绍,广东省自2007年起与科技部、教育部等开展省部合作,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开展省院合作,从更高层面上推动产学研结合向纵深发展(000001,股吧)。

        李昌群的名片上,印着两个头衔:佛山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和中科院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以下简称育成中心)主任。“现在光是这个”主任”就把我跑断腿了,”副秘书长”已经名存实亡。”他笑着告诉记者,佛山市与中科院于2009年7月共建育成中心以来,已建成广东纳米材料工程中心等7个专业中心和8个创新平台,中科院所属的32个研究所与佛山市的近百家企业开展项目合作近400项,形成中试产品44项,实现产业化12项,实现产值90多亿元。

        据统计,自开展省部、省院合作以来,广东已引导70所高校、46个科研院所共建了200个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镇)、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全国312所高校、332个科研机构的1万多名专家、教授在广东开展长期合作,数千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累计新增产值8000多亿元。

        创新海外人才引进模式

        首创科研人才团队引进,独创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

        在充分利用国内科技人才的同时,广东省还把目光转向全球,在全国开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之先河。已落户深圳的光启团队,是广东省首批引进的12个创新科研团队中最年轻的,堪称广东海外引智的活广告。

        2009年1月,还在美国读书的刘若鹏就与4位年轻队友,研制出传说中的“隐形衣”,在科技界引发轰动。刘若鹏团队的5位骨干成员,既没有“院士、杰青、长江学者”这些光环,又都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毛头小子,不符合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的职称、资历要求。鉴于“隐形衣”的重大创新性,以及该团队的原创能力和创新活力,广东省科技厅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为光启团队开辟“绿色通道”,让他们到北京接受高层次专家评审。

        “经过4个小时的激烈辩论,7名专家中3人投了反对票。”刘若鹏回忆,“尽管如此,省科技厅还是决定引进,4000万元专项经费资助一步到位。”

        年轻的光启团队没有辜负众望:目前该团队成员已由最初的5人增加到120多人,包括40多名非华裔外籍科学家;每月平均新增发明申请专利60多项。

        一花引得百花开。2009年11月,102个创新科研团队经过严格评审,12个脱颖而出,引进的高端人才包括两院院士10位、国家杰青7位、长江学者8位、“千人计划”入选者10位。更让他们喜出望外的是,近5亿元专项资金由原定的分期逐年拨付,调整为一次性全额拨付到位;人力资源成本费支出比例,最高可占专项资金总额的30%。这样的创举,在全国绝无仅有。

        在引进来的同时,广东省科技厅大胆走出去,瞄准乌克兰、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科技富矿,独创了“哑铃型”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据联盟秘书长郭凤志介绍,目前联盟单位已从51家扩增至150家,去年举办了“白俄罗斯广东省科技节”、“中国(广州)—乌克兰科技经贸洽谈会”等活动,对接项目150多个,达成合作意向85项,签约33项。今年联盟将全力推进“1224”工程,组建广东—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引进纳米新材料国际科研团队和焊接技术工艺创新团队,组织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六大领域的技术对接和产业化。“我们计划引进技术60项,预计总产值可达50亿元。”

        科技唱主角,未来更风流。曾经为中国改革开放“杀出了一条血路”的广东省,必将凭借自主创新的支撑引领,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战中闯出一条新路!

我还没有学会写个人说明!
上一篇

资源共享、知识产权 保护等受设计师关注

下一篇

发力城市大平台——南方启示录之一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梁山县| 新闻| 漳平市| 黔东| 三穗县| 南雄市| 临邑县| 建平县| 论坛| 政和县|